今天閱讀了一篇很有趣味的文章,這篇文章是城大副校長對朋輩壓力的想法。在閱讀過後,我特別對以下四字有所觸動「諱言窮困」。
在現今物質主道的社會裡,人人名牌掛帥,上至社會名流闊太,下至屋村陳師奶我們不難發現她們身邊總有一個不知是正牌或山寨的包包,而她們總是以身邊所帶著的包包而自豪。我們不能發現她們面上的自信絕大部份是來自她們的包包。這樣的行為是絕對令人費解,為什麼人的自信是來自手中的包包而不是自身的出發?若然從炫富的角度分析,我可以假設他們大部份都是「忌貧」。
相信沒大多人願意承認自己貧窮,不論是金錢,知識,心靈或是樣貌,但我們卻不能發覺在他們「死充」之上,隱隱滲出空虛之感覺。例如看看四周挽著名貴的包包,眼皮貼著紫菜般的睫毛,面上抹上統一的化妝品,腳踏著數寸高跟鞋,胸前不知如何營造的深淵,清一色打扮少女們,夠竟她們是害怕內心之不足或是自身之炫耀,我真的是無從稽考。
所以能夠承認自身不足的人絕大的勇氣,這等同於星期天脫光衣服在旺角行上專用區散步般那麼困難,所以我們這群以窮二代自居的人背後是有著多大的勇氣。
最後,我只可說句,我身窮但志不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長心聲
林群聲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 (學生事務)
大學生的朋輩壓力
人類生活不可以離群,而群居自然就有西方社會學所謂「朋輩壓力」(peer pressure)。這壓力來自同輩、同事、同學等之間的攀比,任何年齡都不能避免,只是年輕人表現得最為強烈。
年輕人需要群體歸屬感,大學生並不例外。今天大學生所用的手機和電腦,一般都是最新型號;所穿的衣服,不少也是名牌,那無疑是朋輩壓力的結果。衣服不是名牌,電腦、手機不是最新型號,恐怕會被朋輩視為落伍,視為貧窮,招來異樣眼光。我不敢說我們那一代比較「清高」,但我讀大學的時候,同學不會諱言窮困,也許是因為當時社會普遍窮困一點,所以沒有感到朋輩壓力。
朋輩壓力既是出於互相攀比,大家「求同」之外,自然也有人要「立異」。從前,大學生求立異標奇,有些會吸煙:我就見過整桌子同學在飯堂吞雲吐霧的奇景。今天,社會健康意識提高了,大學生吸煙似乎並不普遍,只見有些在髮式、服裝上較為「前衛」。
其實朋輩壓力,假如引導得宜,未必不可以化為上進的動力。有鑑於此,城市大學計劃把學生分為約20人一組的學習群體(learning community),群體成員來自不同學院,一起上大學一些必修課程。這樣,他們除了互相認識,還可以互相支持,互相砥礪,在朋輩壓力之下,以突出的學業為「立異」,以學業不輸於朋輩為「求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