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尼特族(NEET)

今天我要介紹一種新的族群,相信他們是在發達城市的一種現象,此現象稱之為
尼特族NEET全稱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以下文章是節錄於維基百科


最早使用於英國,之後漸漸的使用在其他國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國,尼特族指的是16~18歲年輕族群;在日本,則指的是15~34歲年輕族群。
尼特族是世界性的社會問題。主要在發達國家和經濟高增長、生活素質高的國家和地區的青年階層中產生。在香港則稱之為雙失青年(失學兼失業的青年);在美國稱為歸巢族(Boomerang Kids),意指孩子畢業又回到家庭,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在中國大陸被稱為啃老族,靠啃食父母老本生活;在台灣則被常稱為米蟲,早期也有人戲稱其為家裡蹲



尼特族的心態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學畢業人數逐漸增加,因為高學歷的心態以及受到近年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有不少人求職困難四處碰壁,也不願低就高勞動低薪資的工作,造成心理受挫或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現代部分被稱為草莓族的青年吃不了苦,不願去從事太辛勞的工作,要求工作輕鬆錢又多,常以參加國考等各項考試為拖延藉口[1],對親友假裝為全職考生,呈現空等狀態,沒工作也沒升學進修。对于家庭生活的依赖和对于社会生活的不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2][3]
中國社會上流傳這樣一段對尼特族的形容:「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

尼特族衍生的社會問題

尼特族依附家人而不就業,除了本身沒有自行謀生能力外,也造成家人的負擔;而家人的生活供應,並不能長久養到生命結束那天,會加速家庭經濟的危機。不就業的人口增加,相對的社會上要救濟的人數也會增加,整個社會經濟曲線亦會呈現向下的趨勢。家庭氣氛也會連帶受影響,成天不做事的尼特族賴在家中,家人會擔心自己兒女的未來,除非是有錢人,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養活下一代;不然,多數家庭會產生爭吵,家庭不美滿,人的心理也會有改變。貧窮的情形,會讓社會上的犯罪率增加,偷竊搶劫的行為處處可見,造成治安不良的情形,因而破壞了社會秩序[6]

[编辑]解決尼特族衍生問題的方法

尼特族由於大多數是青年人,且屬於適齡於工作的中堅性人口,因此造成的勞動資源浪費是不容忽視的。政府與社會資源為了降低社會因此一族群而造成的社會問題,會用各種方案去試圖解決,如擴張就業、職業訓練等。然而當經濟情況長期未見好轉時,尼特族造成對社會秩序的壓力會與日俱增,衝突也會激化。有證據顯示,為了解決青年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國家會透過公共建設、強制就業或募兵等方式來消除此問題,但如果經濟本身不能改善,以吸收失業人口,在資源不足下,政府的強制性作為會使事件變得更糟,甚至引發內亂或戰爭。日本與德國皆曾面對青壯年人口在經濟蕭條期大量失業的情況,亦使用強制手段來解決,結果卻演變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因此除了以經濟層面解決外,別無他法以治本。

-------------------------------------------
我認為政府要最做重要的事情是給與年輕一輩擁有夢想,各行各業都有出頭天。這樣的做法比起唐英年抺黑80後,引起社會分化更為重要。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窮的哲學 --樽頸位(1)

不論做什麼事情,樽頸位是一定存在的。成功與失敗就往往取決於能否突破樽頸位而進入另一個領域。除了一些外在的因素,個人的心理素成為質衝破障礙的關鍵。對於一般人來說,每當問題出現時,他們會以既有的經驗與知識去應付。當他們發覺他們以認知的方法均不能解決時,他們的心便漸漸湧起放棄的念頭,再而將這念頭實現,這就是成功與失敗之分野。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諱言窮困

今天閱讀了一篇很有趣味的文章,這篇文章是城大副校長對朋輩壓力的想法。在閱讀過後,我特別對以下四字有所觸動「諱言窮困」。

在現今物質主道的社會裡,人人名牌掛帥,上至社會名流闊太,下至屋村陳師奶我們不難發現她們身邊總有一個不知是正牌或山寨的包包,而她們總是以身邊所帶著的包包而自豪。我們不能發現她們面上的自信絕大部份是來自她們的包包。這樣的行為是絕對令人費解,為什麼人的自信是來自手中的包包而不是自身的出發?若然從炫富的角度分析,我可以假設他們大部份都是「忌貧」。

相信沒大多人願意承認自己貧窮,不論是金錢,知識,心靈或是樣貌,但我們卻不能發覺在他們「死充」之上,隱隱滲出空虛之感覺。例如看看四周挽著名貴的包包,眼皮貼著紫菜般的睫毛,面上抹上統一的化妝品,腳踏著數寸高跟鞋,胸前不知如何營造的深淵,清一色打扮少女們,夠竟她們是害怕內心之不足或是自身之炫耀,我真的是無從稽考。

所以能夠承認自身不足的人絕大的勇氣,這等同於星期天脫光衣服在旺角行上專用區散步般那麼困難,所以我們這群以窮二代自居的人背後是有著多大的勇氣。

最後,我只可說句,我身窮但志不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長心聲
林群聲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 (學生事務)
大學生的朋輩壓力
人類生活不可以離群,而群居自然就有西方社會學所謂「朋輩壓力」(peer pressure)。這壓力來自同輩、同事、同學等之間的攀比,任何年齡都不能避免,只是年輕人表現得最為強烈。
年輕人需要群體歸屬感,大學生並不例外。今天大學生所用的手機和電腦,一般都是最新型號;所穿的衣服,不少也是名牌,那無疑是朋輩壓力的結果。衣服不是名牌,電腦、手機不是最新型號,恐怕會被朋輩視為落伍,視為貧窮,招來異樣眼光。我不敢說我們那一代比較「清高」,但我讀大學的時候,同學不會諱言窮困,也許是因為當時社會普遍窮困一點,所以沒有感到朋輩壓力。
朋輩壓力既是出於互相攀比,大家「求同」之外,自然也有人要「立異」。從前,大學生求立異標奇,有些會吸煙:我就見過整桌子同學在飯堂吞雲吐霧的奇景。今天,社會健康意識提高了,大學生吸煙似乎並不普遍,只見有些在髮式、服裝上較為「前衛」。
其實朋輩壓力,假如引導得宜,未必不可以化為上進的動力。有鑑於此,城市大學計劃把學生分為約20人一組的學習群體(learning community),群體成員來自不同學院,一起上大學一些必修課程。這樣,他們除了互相認識,還可以互相支持,互相砥礪,在朋輩壓力之下,以突出的學業為「立異」,以學業不輸於朋輩為「求同」。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人窮志短!! SHOW ME THE 古馳

古語有云 "人窮志短" 意即當人處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這句說話從邏輯學上分析 是絕對合理的當人連基本的需要也不能解決時何來熱誠去奮鬥? 若然我們按照邏輯續層推論, 那麼"人富志長"相信是絕對合理的答案!!現今香港一代活在溫飽之中 我只聽過那裡有好東西食 卻從沒聽過我無錢開飯食人人活在豐盛之年 相信我們香港人是一定有宏大的志向!! 

但時移世易 宏大志向早就從以往的精忠報國變成現在的忠於品牌 關注古馳的最新消息絕對比關注社會動態 世界大事來得吸引別跟我說那裡有戰爭只給我說那裡有DISCOUNT !! 廿一世紀香港新生代不論老, 中, 青往往掛在口邊的總是錢 及那裡可以有名牌DISCOUNT. 
DISCOUNT DISCOUNT DISCOUNT 我的志願是買名牌不用DISCOUNT !!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富了我相信我的志向一定會達成!!


人窮志短全是源於古語身為新生代的80後怎能聽古語之云云  





















Show Me The 古馳!!

2011年1月9日 星期日

互聯網世界

孔子曰: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香港富豪很多,年青富豪也不少。但不靠父蔭,不是含著金鎖匙出世,單憑自己的才能而致富又有多少?  上一代致富的金津玉律現在似乎不太可行了。從前的人無論進了那個行業只要肯捱苦,卑躬屈膝,從低下階層慢慢做起,一面學行業的技能一面儲些積蓄,然後便毅然創業,這樣成功的例子不少。因為那時香港經濟還在一個發展中的階段,有很多行業尚未飽和,只要有決心和良好的經營手法,能做得出色並不太難。當時電腦科技也是剛剛萌芽,沒有互聯網幫助下 知識的傳遞比較慢。(如果現在你在夜裡有些資料想找,只要開電腦去維基百科 google youtube找,不出幾分鐘便有答案了,但以前你要等明天圖書館開門或到學校問老師才有你想要的資料!) 所以你在公司學懂的東西/知識很難可以被其他人取代。

但現在的人呢?除了極少數的大學尖子或資優生可以一畢業便加入投資銀行擁有高薪厚職之外,極大多數年青人都是中學或大學畢業,然後進了一間公司便開始打一世工。安於現狀的不談,就算你有抱負/理想/知識/可以再用以前那一套創業致富嗎?就算在公司多年清楚了解它的運作又怎樣?你懂的東西坐你隔離的或許比你懂更多,你想做的已有很多人經已搶先做了,更何況你現在懂的明天也許已被新科技淘汰。當香港由工業社會轉化成商業社會,意味著當中各行各業已接近飽和,現在是互聯網主導了全世界,你看看現在有實力的年青人怎樣致富?先有yahoo google然後 youtube facebook和香港的openrice 你自問有這些創辦人對電腦科技的敏銳觸覺和才幹嗎?

請不要標籤80後為沒有目標,沒有理想,是頹廢的一代。
只可以說我們是社會進化的犧牲品吧。

窮不是罪

香港絕對是一個物質社會人人為金錢而瘋狂  我們也想滿身銅臭而指高氣揚但可惜我們一早已經輸在起跑線上面對中國大陸富豪們來港享受物質洗禮,我們更顯得清貧在瘋狂熱錢的流入下,社會的價值觀已經出現明顯的變化 努力工作不再成為改善生活的方法炒賣證券才是皇道. 但是我們這群剛畢業  沒有儲蓄沒有工作經驗的80後又如何做到呢? 鬼叫你窮  頂硬上!!!

早前有一項調查顯示,本港十五至十九歲的青少年中,失業率達28.7%,二十至二十四歲的達12.1%。也難怪,在勞工處的網頁上看,大部分不要求經驗的工作,工資都只有5000至7000元,六天工作,每天九至十個小時,很多還要輪班。扣除交通費、飯錢,還剩下多少?「得個做字」,只夠維持基本生活吧。這種工時,基本上就是「上班 ── 下班 ── 休息 ── 再上班」的循環,上班的目的就是維持餓不死以繼續上班。 

然而,他們還面對別的競爭對手:中年轉行的非技術工人和子女終於長大、有時間外出工作的中年婦女。這兩類找工作的人的議價能力很低:中年轉行的大都是家庭支柱,一家幾口等開飯,有工開就偷笑;中年婦女賺的是額外收入以幫補家計,賺到幾多得幾多,人工低一點照殺。一場大混戰展開,老闆最高興,人工再低工時再長,你不做大堆人排隊等着。 
社聯早前發布的數據顯示,青年貧窮率上升至20%新高,全港貧窮人口達一百二十三萬,為十年新高。

窮不是罪 窮可以說是一種鍛鍊 經歷貧窮就如參加野外求生訓練 只是時間長一點了罷!!正因如此在我們"享受"貧窮過程中我們希望借此blog 分享貧窮的樂趣 如何窮得精彩窮得有品味 當然希望有一天能窮出過未來!!

我們是香港窮二代

我們是一群80後的香港年輕人 , 一群不知在何時被社會標簽激進,沒有責任感,沒有希望, 沒有動力,沒有理想的一群,凡是正面的事情都與我們遠離.凡是負面的事情都與我們相關. 若然這些描述都是實情的話,那麼我們絕對是一型非典型80後 ,因為我們是對明天是充滿盼望, 面對困難是不會退縮的.盡管社會不斷醜化,但們相信我們會令別人另眼相看的.